学习强国 | 中国科协
 所在位置: 首页  >  新闻中心  >  媒体聚焦  >  媒体聚焦-综合报道
中国科协之声:致敬“深潜者”
2025-02-10 12:03|文章来源:中国科协之声

国之脊梁,精神永传 。

2月6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,共和国勋章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,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,享年99岁。

当黄旭华院士的讣闻传来,网上追思如潮,社会各界纷纷发起了追思活动。

含泪相拥的父子、庄重敬礼的中小学生、献花致敬的青年人……2月8日至9日,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为黄旭华举行吊唁仪式,人们冒着寒风,为黄旭华缅怀追思。

640.webp (12).png

2月8日,黄旭华吊唁仪式现场。图片来源:新华社

今天(10日)上午,黄老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,无数人悲痛不已,纷纷为其送行。
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,为何总有一些星辰永远闪耀在民族的记忆苍穹?
“深藏功名三十载,锻造利剑护神州”。让我们重温黄旭华的工作生活片段,为这位国之脊梁,以及无数为国默默奉献的科技先驱谨以永恒的敬意。


一望无际的大海浪涛中,一艘核潜艇犹如一头黑色巨鲸正缓缓下潜。

这是1988年,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一次关键深潜试验。

试验前,参试人员心情忐忑,有人甚至写下遗书、拍下“生死照”。要知道,一块小小的艇体钢板,在极限深度需承受吨级海水压力,任何细微瑕疵都可能导致灾难。

历史教训犹在,1963年,美国“长尾鲨号”核潜艇在极限深潜航试验时沉没,潜艇上129人无一生还。

“深潜不是冒险,我对它有信心。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,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。”为稳定人心,并及时应对突发状况,当时,已年过花甲的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不顾劝阻,执意亲自参与深潜,与官兵同舟共济。

这艘全部由中国人自己白手起家研制出来的核潜艇,能否顺利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这次深潜试验大关?

海水压力巨大,艇身作响,令人心悸。全艇人员全神贯注,指令声、汇报声与数据报告声交织。当深度表指针突破设计极限,我国一代核潜艇的设计、建造都达到了预期。

640.webp (13).png

黄旭华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让中国在世界核潜艇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。

黄旭华三十年的隐姓埋名,终于化作守护万里海疆的钢铁长城。

1958年的夏天,车站汽笛长鸣,黄旭华匆匆作别妻子,从上海调往北京,自此投身于核潜艇的研制工作,成为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。

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。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,此后三十年间,黄旭华未能回家,父母屡次询问他在北京何处工作、任何职?他只能沉默以对。其间,他最遗憾的莫过于,其父兄病重至离世也未能回家奔丧。

1987年,上海《文汇月刊》刊登了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》报告文学。当黄旭华九旬的母亲从字里行间辨认出,文章里并未道出名字的黄总设计师,就是30年没有回家、被弟妹误解为已忘记父母的不孝儿子。

这时,他母亲的心中交织着无尽的心痛与难以言表的自豪,她把子孙们叫到身边说:“大家要理解,要谅解他。”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朵,他热泪盈眶,背负了整整三十年的沉重负担终于释然。

黄旭华不是不想回家,而是因为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,国家使命重如泰山。

在核潜艇研制的艰难岁月里,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,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临着无数的挑战。

建设之初,包括黄旭华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都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。国内相关技术一片空白,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。

最初,我国政府希望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帮助,可苏联最高领导人表示:核潜艇研制技术复杂,要求高、花钱多,中国想研制核潜艇,简直是异想天开。

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黄旭华说:“我们想了个笨办法,从国外报刊上搜罗相关信息。”最终,黄旭华带领团队从海量的文献里去粗取精,寻找着核潜艇资料的蛛丝马迹。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,他们就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。

就这样,我国核潜艇自1965年立项,历经数年攻坚克难,于1974年交付海军。我国成为继美国、前苏联、英国、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。中国海军从此跨入了“核时代”。这一速度,世界罕见。


如今,斯人虽逝,但风范长存。

自古忠孝难两全。在黄旭华心中,“对国家的忠,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。”

而这,这何尝不是我国一代代科学家的集体信仰?

青海金银滩戈壁深处,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载,手摇计算机叩开原子弹之门;罗布泊沙暴中,程开甲满身辐射尘记录数据;林俊德生命垂危仍整理科研资料。这些深藏功名的国士,用青春在荒原上种出蘑菇云,用生命在深海中筑起钢铁长城。他们和黄旭华院士一样,深潜各自的领域里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科学家精神。

今天,我们为何深切缅怀黄旭华?是因为他的精神触动了我们内心的共鸣,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,什么是科技报国。

黄旭华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潜艇,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。

其一生,见证中华民族从危亡至强盛,诠释个人与国家命运之关联。引领着科技工作者心怀"国之大者",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,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
黄旭华不仅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,更以言行激励后人。他先后向科研、科普、教育机构捐献奖金逾2000万元,设立“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”,激励后继者开拓创新、勇攀高峰。

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。

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。”“当今科技竞争非常激烈,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勇于创新,敢于担当,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!”黄旭华勉励大家。

“虽无飞,飞必冲天;虽无鸣,鸣必惊人。”当代中国,在量子通信、人工智能、深海探测等前沿领域,中国科学家正在创造一个个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。无数科研工作者,他们正深潜在各自专注的研究领域,耐寂寞,坐冷板凳,默默耕耘,将学术追求融入科技强国伟业,创造新业绩。

“花甲痴翁,志探龙宫;惊涛骇浪,乐在其中。”这是1988年深潜试验成功之际,黄旭华即兴写下的一首诗。

我们在诗中仿佛听见南海的潮声——那里有永不生锈的钢铁巨鲸,正载着民族的尊严,引领着我国一代代科学工作者,巡弋在历史的长河,探索着科学的奥秘与未来,奋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。

今日,我们依依惜别黄旭华院士

在科学的星空中,您点亮了不灭的灯火

我们含泪告别,却铭记您的光辉

您虽远航彼岸,但精神永驻心间

首页  |  科协微信  |  科协一家  |  科普中国

copyright 2001-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

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    版权所有  2001-2024
鄂ICP备13005063号-3    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
地址: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    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    
联合主办:湖北省科协办公室      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
技术支持: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    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
Baidu
map